南水回补区地下水水质敏感指标识别及关联性研究

作者:王琦; 郭学茹*; 段小刚; 王树芳; 左锐; 王金生; 刘鑫; 翟远征; 孟利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9(02): 288-298.

摘要

基于北京市通州区2011—2019年地下水位及水质数据,构建了区内南水北调回补前后多个水质指标的ROC曲线;通过识别受回补影响的、AUC>0.7的高度敏感性指标Fe3+质量浓度,以及AUC为0.6~0.7的中度敏感性指标NO3-、NO2-和F-质量浓度后发现:Fe3+在回补后总体质量浓度变小;NO3-、NO2-和F-质量浓度变大.以F-为例,构建了R-V copula模型,结果表明:与F-敏感性密切相关的指标分别为Ca2+、Mg2+、Na+、Cl-质量浓度和pH;关联性的具体表现是Ca2+质量浓度与F-质量浓度明显负相关,区内地下水回补后Ca2+质量浓度下降,激发了F-的活跃度;pH与F-通过Ca2+产生间接相关关系,当pH增大、环境偏碱性时,水中Ca2+的活性降低,利于F-富集;Mg2+、Na+、Cl-与F-的质量浓度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其中Mg2+与F-的质量浓度相关关系受溶滤作用以及水力联系的影响,Cl-与F-的质量浓度同时增大,这是由于存在置换反应;Na+在Ca2+质量浓度较低时与F-发生吸附解吸,从而得以富集.区内控制回补后地下水中F-敏感富集,主要是因为回补不但激发了原生地质成因的含氟矿物溶解与混合稀释作用对含氟矿物溶解的促进,而且也加速了Cl-与F-的相互置换、Na+与F-的吸附解吸.研究成果可深化对南水北调回补区水质演化机制的认识,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未来的地下水监测管理与供水安全保障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