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将新中国早期(毛泽东时代)援外建筑置放于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政治团结的语境中。通过梳理三条线索,即风格的输入与输出、作用于物质基础的生产空间的形塑与热带建筑带来的对域外地理的认识问题,作为该历史实践理论化的尝试。建筑与空间在海外的形塑并非中国单方面施加的作用力,也是海外信息的反馈及其内化于中国的一种表现,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与世界内外交织的辩证关系。在中国置身其中的全球史的视野下认识早期的援外实践,也能为今日一带一路倡议下继续国际合作提供长时段的自我定位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