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明确种植方式对‘赤霞珠’葡萄酒发酵中酵母多样性的影响,以有机种植、生物动力种植及其常规种植的葡萄为原料进行自然发酵,并于破碎的第0、2、4、6、8天(发酵结束)分别取样,采用WLN培养基形态学鉴定和26SrDNAD1/D2区序列分析,调查不同种植方式下不同发酵阶段的酵母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共分离出1075株酵母,鉴定为16种形态类型,分为8属9种,分别为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假丝酵母(Candida zemplinina)、拜尔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 bailii)、美极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pulcherrima)、桃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fructicola)、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ae)、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saitoi)、库德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单孢酿酒酵母(Kazachstania bulderi)。不同发酵时期酵母种属及占比在各种植方式下具有差异,破碎当天均以非酿酒酵母为主;破碎第2天有机种植组以酿酒酵母为主,占比为85%,常规种植下酿酒酵母占比较低,在50%以下,生物动力种植及其常规种植则以非酿酒酵母为主,二者酿酒酵母占比均为10%;第4天不同种植方式均进入以酿酒酵母为主的时期,占比均高于75%,第6天和第8天占比达到90%以上。该研究为本土酵母菌的开发奠定了资源基础,为有机种植、生物动力种植葡萄酒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