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诸如“精致利己主义”“佛系”“躺平”等“非常态”的社会行为和精神样态。以往研究要么将之归咎于道德教化不足,要么从教育场域中寻找成因。与之不同的是,基于利益分化视角的分析结果表明,导致所谓的“非常态”行为和精神样态的宏观因素是社会经济利益分化凸显及其运行机制的变化,微观作用机制则是地位焦虑和个体理性。因此,要改变大学生的精神样态,不仅需要大学教育本身的改革和优化,更有赖于整个社会情境的优化。其中降低社会经济利益分化的程度,推动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才是问题解决的最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