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相关生物标志物的表达特点。方法 在R语言GEOquery包的基因表达总览(GEO)数据库中,下载EMS相关数据集GSE7305。该数据集来源于10例EMS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与10例正常子宫内膜受试者的子宫内膜组织,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该数据集中,EMT相关差异基因表达情况。选择2020年10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采取全子宫切除术(6例)、经腹腔镜患侧卵巢囊肿剔除术+宫腔镜检查(8例)、经腹腔镜患侧卵巢囊肿剔除术(13例)治疗的27例EMS患者,以及采取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1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与宫颈癌ⅠA1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活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将其分别纳入EMS异位内膜组(n=27,所有EMS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EMS在位内膜组(n=14,采取全子宫切除术、经腹腔镜患侧卵巢囊肿剔除术+宫腔镜检查治疗的EMS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以及对照组(n=14,CIN3与宫颈癌ⅠA1期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再根据获取EMS异位内膜组患者子宫内膜时所处月经周期,将其进一步分为EMS异位内膜增生期亚组(n=14)与EMS异位内膜分泌期亚组(n=1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检测EMS异位内膜组、EMS在位内膜组与对照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EMT相关生物标志物,如E-钙黏着蛋白(E-cadherin)、N-钙黏着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及snail家族(snail、slug)与碱性螺旋-环-螺旋家族twist转录因子表达情况,这些生物标志物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化学评分(H-score)值比较,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与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检验水准。本研究遵行的程序符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伦理委员会规定,并获得该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9-KY-002-01),所有患者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EMS异位内膜组、EMS在位内膜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人体质量指数(BMI)、月经周期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1)GSE7305数据集中,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相比,EMS患者异位内膜组织SNAI2基因表达上调,而SNAI1、TWIST2、CDH1基因表达下调。(2)EMS异位内膜组、EMS在位内膜组与对照组患者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35.7%(5/14)、42.9%(6/14),E-cadherin的H-score值分别为0.9分(0.3分,2.5分),5.7分(1.3分,11.6分),7.2分(1.0分,24.5分),viment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4%(19/27)、14.3%(2/14)、21.4%(3/14),vimentin的H-score值分别为107.9分(86.7分,122.8分),42.8分(29.4分,75.4分),51.8分(37.8分,100.2分),这3组患者E-cadherin、vimentin阳性表达率与H-score值分别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cadherin:P<0.001,H=20.14、P<0.001;vimentin:χ2=15.56、P<0.001,H=17.31、P=0.004)。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EMS异位内膜组患者E-cadherin阳性表达率、H-score值,均显著低于EMS在位内膜组与对照组患者,而vimentin阳性表达率、H-score值,均显著高于EMS在位内膜组与对照组患者,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MS在位内膜组与对照组患者E-cadherin、vimentin阳性表达率与H-score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3组患者N-cadherin、slug、snail、twist阳性表达率与H-score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EMS异位内膜增生期亚组EMS患者异位内膜组织twist的H-score值,显著高于EMS异位内膜分泌期亚组EMS患者异位内膜组织,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42、P=0.020)。结论 EMS患者E-cadherin表达下降,可能促进EMS的发生、发展。vimentin、N-cadherin、slug、snail与twist在E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 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