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5G远程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大骨节病致髋关节病变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至2021年11月在昌都市卡若区人民医院治疗的55例(59髋)大骨节病致髋关节病变患者资料, 按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方式分为常规手术组及5G远程机器人辅助手术组(简称机器人组);其中2例患者双侧髋关节均采用常规手术, 2例患者双侧髋关节分别接受常规手术及机器人辅助手术, 其余患者均为单髋手术。常规组30例(32髋), 男16例(17髋)、女14例(15髋), 年龄(56.56±9.33)岁(范围36~76岁);机器人组27例(27髋), 男10例、女17例, 年龄(55.41±10.90)岁(范围24~79岁)。术前记录Harris评分, 并通过X线片测算股骨偏心距(femoral offset, FO)和双下肢长度差(leg length discrepancy, LLD)。远程通信图像及音频信号传输的平均延迟时间为(172.28±36.58) ms, 数据包丢失率为1.08%。术后24 h测量FO和LLD, 并测算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末次随访时评估Harris评分。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FO、LLD、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及Harris评分。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9.39±2.43)个月(范围6~19个月)。两组术前FO、LLD、Harris评分及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手术时间为(126.41±12.78) min, 较常规组的(88.81±8.83) min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1, P<0.001)。两组FO较术前增加, LLD减小,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机器人组LLD为(0.63±0.65) cm, 小于常规组的(1.15±0.71) c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 P=0.006);两组术后FO、外展角及前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 术后Harris评分机器人组为(69.00±12.33)分, 高于常规组的(62.31±11.87)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 P=0.039);机器人组Harris评分的优良率为19%(5/27)、常规组为9%(3/3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 P=0.522)。结论与常规手术相比, 5G远程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大骨节病致髋关节病变手术时间长于常规手术, 但在改善关节功能方面更具优势, 且便于更精确地矫正双下肢长度差。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