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果将音乐视为一种活动,那么学校通过唱歌和演奏乐器,应该着力将不同差异背景的师生团结在一起,让学校成为"包含多样性的整体"。在一个社会中,只有其成员中存在足够的"同质化"过程才能持续存在,教育通过音乐这种特殊而又普遍的工具,从一开始就可以将社会生活所需的基本相似性固定在孩子身上,从而使这种同质性得以延续和强化。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国家资产,要有助于实现"命运共同体"的理想,需要换个角度审视其独特的本体论价值,从之前强调用科学测量的工具区分音乐等级和能力差异的技术取向,重返其"社会熔炉"的功能取向。音乐的最首要的特征是声音,声音的传播本来可以做到跨越边界,在不同的人之中、心之内产生共鸣,而共鸣是当代批判教育学面对个体化、原子化社会所提出的最高追求。恰好,音乐作为教育的独特途径,在这方面可以做出无与伦比的贡献。重新思考音乐教育机构、音乐教育项目的社会融合功能和公民责任的理解,可以为一个更加公平和公正的社会、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国家理想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