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双关语一词最早见于1662年德莱顿(John Dryden)的文章中,其来源和定义现难以考证。而在国内,双关语的定义最早见于1932年陈望道先生发表的《修辞学发凡》,他认为"双关是用一个词语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双关语的定义在不断完善。譬如,有学者认为"双关语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有学者认为"双关语是一种文字游戏"。在各种定义的基础上,有学者总结归纳了双关语的特征。由于双关语的分类标准不同,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方法。当下有学者在分类时考虑了语境的因素,有学者按照词、音、形、义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分类,还有学者依据双关语使用者的不同意图进行分类。本文在双关语的分类和研究中都考虑了其语境因素,以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在这里,双关语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修辞法,其背后还隐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若忽略了文化这一大背景,易带来理解及翻译上的困扰,影响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因此,需要文化传播者深入了解双关语产生的原因和翻译技巧等。而语境又是双关语产生、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和背景。因此,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异同着手,分析双关语的类型、特点及其应用,重点研究在具体文本语境下双关语的文化内涵,以此帮助大众了解外国文化,减少理解歧义,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