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术后滴眼液瓶口及瓶内微生物污染情况分析

作者:涂海霞; 陈胜*; 潘林
来源: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1, 31(09): 680-684.
DOI:10.13444/j.cnki.zgzyykzz.2021.09.017

摘要

目的分析白内障术后滴眼液瓶口及瓶内的微生物污染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19年5月于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60例(60只眼),将其术后使用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滴眼液180瓶纳入研究,按照滴眼液的名称分为3组,即A组(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B组(0.1%氟米龙滴眼液)和C组(0.3%玻璃酸钠滴眼液),每组60瓶。所有患者均予术后第2 d出院。在院期间由同一名护士帮患者点药,出院后统一点药的具体操作方法、时间和频次,并在术后各随访时间点采集滴眼液瓶口及瓶内液体进行微生物培养及鉴定,阳性者为患者更换新的滴眼液,更换的新的滴眼液不再纳入研究。分析术后各时间点3组滴眼液的瓶口及瓶内的污染率及污染菌种。结果(1)瓶口污染率:与术后1 d比较,A组术后7 d和14 d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 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63,P=0.010)。B组术后7 d、14 d和21 d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7 d2=6.563,P=0.010;x14 d2=14.933,P=0.000;x21 d2=26.033,P=0.000)。C组术后7 d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和21 d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14 d2=8.836,P=0.003;x21 d2=16.226,P=0.000)。3组术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7 d2=5.732,P=0.017;x14 d2=7.481,P=0.006;x21 d2=9.733,P=0.002)。(2)瓶内污染率:A组和C组无污染发生,仅有B组发生污染,术后14 d发生1例(1.67%),术后21 d发生2例(3.33%),共3例(5.00%)。(3)污染菌种:3组瓶口污染均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其中B组污染率最高(5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179,P=0.000)。瓶内污染仅B组发生3例真菌污染,A组和B组无污染。结论白内障术后滴眼液瓶口污染率较高,瓶内污染率较低,且均随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瓶口及瓶内污染均以0.1%氟米龙滴眼液最多,瓶口污染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瓶内污染以真菌为主。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