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20年广西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地形与LUCC分异效应

作者:谢余初; 罗金玲*; 张素欣*; 潘新潮; 刘秋华; 胡宝清
来源: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3, 46(S2): 42-49.
DOI:10.19672/j.cnki.1003-6504.1469.22.338

摘要

监测和分析植被覆盖变化是评估区域植被恢复成效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该文基于MODIS NDVI数据、DEM和土地利用数据等,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2010-2020年广西植被覆盖度,结合植被覆盖度变化类型提取模型、趋势分析法和分布指数,定量分析广西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在不同地形、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广西植被覆盖度多年均值为69.68%,且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呈现南部、东部向中部、西部和西北部递减的规律。2010-2020年植被覆盖度以高和中高植被覆盖度为主,两者面积占比高达88.74%。(2)广西植被覆盖变化相对比较稳定,其植被稳定型占总面积的58.94%;植被减少型占1.08%,植被增长型占39.98%。植被覆盖恢复改善相对明显,主要来源于低和中植被覆盖度类型向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度转化。(3)海拔<300 m、坡度<5°的区域植被退化减少优势明显。海拔在300~800 m的区间和坡度>15°的区域植被增长型为优势分布。而在海拔>1 000 m区间和坡度≤12°区间范围内植被稳定型分布优势相对明显。(4)有林地植被覆盖度最高,建设用地的区域植被覆盖度最低。同时,植被减少型在高覆盖草地、中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和疏林地等区域表现明显,而植被增长型在有林地、灌木林和高覆盖草地等区域为优势分布。

  • 单位
    中国科学院; 南宁师范大学; 广西地表过程与智能模拟重点实验室; 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