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朝为免百姓有冤难伸,设置京控制度,准许冤抑者赴京师都察院、通政司或步军统领衙门呈诉。乾隆朝以前京控管控较严,清仁宗为疏通言路、革新政治而放松百姓京控之限。由此,京控数量剧增,诬告比例也随之上升,官员为求自保而有意调和曲直,将京控多以诬告结案,建构并强化了民众"京控多诬"的形象。在这一认识与利益分歧下,京控逐渐流于形式,不仅没能达到为民申冤的目的,也未能实现清仁宗疏通言路的初衷,反而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京控多诬"的构建,亦反映了嘉道以后国家政治和政策的革新在推行过程中被官僚体制下的因循颓废而消磨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