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对Watchman封堵器左心耳封堵术后(LAAO)残余漏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泰州市人民医院成功进行LAAO并进行心脏CT血管造影(CCTA)的158例心房颤动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评估封堵后的疗效,将158例术后患者CCTA检查结果按照有无残余漏分成两组,残余漏组和无残余漏组(跨织物渗漏归于无残余漏组),并研究探讨术后残余漏(PDL)发生机制、影响因子及预防策略。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房颤类型(阵发性或持续性)、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脑梗史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封堵器压缩比、偏心指数、肺动脉收缩压、CCTA测量LAA口部周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偏正率≥1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8例患者LAAO术后3个月CCTA复查显示封堵器完全封堵48(30%)例,残余分流110(70%)例,包括66(42%)例PDL和44(28%)例跨织物渗漏。两组在封堵器压缩比、偏心指数、肺动脉收缩压、CCTA测量左心耳(LAA)口部周长、手术方式及LAA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偏正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均行CCTA和TEE检查的52例患者中,TEE诊断无PDL患者41例(79%),有PDL患者11例(21%);CCTA诊断无PDL患者37例(35%),有PDL患者15例(29%),CCTA与TEE对于PDL的检出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AAO后PDL的发生率较高,CCTA可以清楚的显示封堵术后情况,尤其是区分PDL和跨织物渗漏,并且可以通过三维重建展示PDL形成的原因,是封堵术后较为理想的随访检查方法。
-
单位泰州市人民医院; 大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