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高龄患者抗栓治疗的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内科住院治疗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基本信息、结局等进行描述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将其分为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组(n=236)与未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组(n=18),再将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单药抗血小板治疗(SAPT)组(n=138)、口服抗凝药物治疗(OAC)组(n=60)及抗凝联合单药抗血小板治疗(OAC+SAPT)组(n=38)。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抗凝治疗将其分为抗凝组(n=98)与未抗凝组(n=156)。探讨患者不同抗栓方案与其治疗结局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54例患者,平均年龄(84.94±5.89)岁,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分别为(3.54±1.38)分、(5.61±1.57)分、(3.08±0.89)分。所有入组患者中死亡40例(15.7%),栓塞56例(22.0%),出血54例(21.3%)。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组患者的死亡事件、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未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死亡事件、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未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AC+SAPT组与SAPT组患者死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AC+SAPT组与OAC组患者死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C+SAPT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SAPT组、O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较低,抗凝药物应用仍不充分,抗血小板单药治疗与患者死亡及栓塞的不良结局可能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