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5-羟色胺(5-HT)及嗜酸性粒细胞(EOS)的变化特点探讨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药理机制。方法收集慢性血吸虫成年患者15例,采用自身对照及重复测量设计,按照60mg/kg的总剂量的2d疗法,分别在服药后12h、24h、36h及48h采血,使用ELISA检测5-HT的浓度,并行EOS计数,同时使用ELISA检测血吸虫抗体;治疗前后分别行粪便血吸虫虫卵检测。结果在服药后12h、24h、36h及48h的5-HT浓度分别是(10.2±7.26)、(19.6±11.31)、(43.5±15.72)及(32.21±13.47)μmol/L,任意两个时间点的浓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以上4个时间点的EOS计数分别是(0.672±0.15)、(0.613±0.101)、(0.527±0.082)及(0.433±0.113)×109/L;首剂12h后未出现转阴案例,24h、36h及48h分别有1、4及3例患者出现血清抗体转阴,48h内累计转阴率达53.33%,不同时间点的转阴例数构成差异有显著性(P=0.026);治疗结束后共有10例患者的粪便虫卵转阴,转阴率为66.67%,治疗前后的阴性例数构成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相关性分析显示5-HT与EOS呈显著负相关性(r=0.897,P=0.000),与血清抗体及粪便虫卵转阴例数呈显著正相关性(分别为r=0.724、0.787,P=0.008、0.006)。结论通过刺激机体分泌5-HT促使虫体挛缩,并募集外周血EOS浸润促使虫体死亡,最终使血清抗体及粪便虫卵转阴,以上可能是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药理学机制。
-
单位廉江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