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镜下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隙非特异性感染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采用镜下融合技术治疗的20例单节段腰椎间隙非特异性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恢复指标[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感染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手术前后腰椎前凸角、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临床疗效及随访情况等。结果 本组2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64.00±17.51)min,术中出血量为(76.75±14.35)mL;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术后6个月腰椎前凸角为(26.00±8.14)°,明显高于术前的(21.85±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椎间隙高度为(9.65±3.25)mm,明显高于术前的(7.92±2.5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按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10例、良9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5.00%。术后1周,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降钙素原水平较术前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水平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白细胞计数、血沉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周,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钙素原水平较术前及术后1周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周,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血沉、降钙素原水平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个月,患者的ODI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水平、血沉、降钙素原水平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VAS评分低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个月,无术后复发病例。术后6个月复查腰椎X线片,均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螺钉、连接棒松动、断裂,无融合器移位。结论 镜下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隙非特异性感染安全可行,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