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乡村是"传统的"、"落后的",与"现代的"、"世界的"文学形象相互对照。这种观念预设构成了20世纪八十年代想象"乡村"的基本方法和文学史解释的基本结构。在如何评价"寻根文学"和沈从文等"乡村"题材的小说问题上,这种想象"乡村"的方法遭遇了解释学困难。新启蒙政治性解释惯例无法接受"乡村"的"世界性"、"现代性"。革命文学的政治与审美的二分模式,弥合了作为"落后传统"主要载体的"乡村"与启蒙政治解释惯例之间的观念裂缝,"乡村"在审美层面获得了属于"现代的"、"世界的"文学史形象。因此,当年真正属于"审美"的文学史主要存在于对"寻根文学"和沈从文小说的"乡村"形象的文学史评述上面。

  • 单位
    闽江学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