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汤显祖《牡丹亭》中的"闺塾"与阮大铖《牟尼合》中的"塾哄"是明代戏剧中难得的描写私塾教育的生动片段。前者受教者是太守家的千金杜丽娘,后者是盐商家的养子佛赐与寄读的张咬住,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读书与练字,缺失文体活动。前者借迂腐塾师来约束少女身心,后者聘良师以教子成才。私塾教育中文体活动的缺失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带来国民精神和身体的羸弱不堪,最终导致近代中国的积弱成贫,这告诉我们青少年教学中课程的合理安排非常重要,必要的文体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民族的振兴与繁荣。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