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耕读一体的形态自古即存在,孔孟主张分开,强调读书做官是君子的职业,耕田种地是小人的职业。但民间耕读情况一直存在,多是隐逸之士和学生。到了经济文化大发展的宋代,半耕半读成为常态,"耕读"专词应运而生。其最有价值的内涵是广大农民纷纷读书,即自下而上的读书热潮。对许多农家来说,读书识字只是生活的必需,未必参加科举,是为宋代与前代大不相同的亮点,也是耕读文化成熟的标志之一。而士人把耕读当作人生快乐之事,则是耕读文化普及流传的内在因素。耕作的实践有利于士人思维的创新和学问、创作题材与水平的提高,更主要的成就是知识、知识分子促进了农业发展。对社会影响最深刻的,则是促使文化普及到农家。耕读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以来的古代后期意识形态和生产领域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可谓传统文化的一次充实。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