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男性青年群体颌面轮廓数据的特点,并比较结构光三维扫描与CT扫描2种数据采集方式的差异。方法 选取120例2017年11月和12月在南部战区总医院体检的健康男性志愿者,年龄20~30岁,体重55~85 kg,身高160~185 cm,根据志愿者体质量指数(BMI)集中趋势差异,将其分为3组:A组(17≤BMI<22)54例,B组(22≤BMI<24)43例,C组(24≤BMI<29)23例。结构光扫描:采用3D医学虚拟仿真系统进行面部扫描,应用系统自带的3D精准数字化整形软件对获得的三维图像进行数据测量;CT扫描:采用CT进行全头颅扫描,通过Mimics 13.0软件建立头颈部骨骼和软组织三维模型,使用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进行数据测量。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与Wilcoxon秩和检验,对相同采集方式的3组志愿者颌面轮廓数据与同组志愿者2种不同方式采集数据进行组间统计学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结构光三维扫描数据测量结果:A组经耳上基点(A点)、耳屏点(B点)、耳垂点(C点)、口唇平面中点(D点)的水平周径分别为(276.70±11.71) mm、(286.06±7.69) mm、(256.53±11.01) mm、(244.89±11.85) mm,B组分别为(289.22±8.91) mm、(301.57±3.61) mm、(270.68±11.85) mm、(257.02±11.76) mm,C组分别为(297.53±5.70) mm、(314.12±4.73) mm、(278.29±9.04) mm、(260.21±17.33) mm。CT三维重建模型测量结果:A组经A点、B点、C点、D点水平周径分别为(274.55±9.98) mm、(283.33±7.35) mm、(260.32±12.64) mm、(241.97±11.94) mm,B组分别为(286.40±7.29) mm、(300.28±2.73) mm、(274.89±7.91) mm、(253.84±12.04) mm,C组分别为(293.27±8.18) mm、(310.38±8.43) mm、(283.41±10.94) mm、(254.67±13.71) mm。2种采集方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构光三维扫描图像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经A点水平面周径,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98 6、-8.109 0、-4.044 3,P=0.000 0、0.000 0、0.000 1);经B点水平面周径,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190 0、-16.206 7、-12.054 2,P值均为0.000 0);经C点水平面周径,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78 8、-8.346 5、-2.686 5,P=0.000 0、0.000 0、0.009 2);经D点水平面周径,A组与B组、A组与C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25 1、-4.495 4,P值均为0.000 0),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6 6,P=0.378 6)。CT扫描重建模型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经A点水平面周径,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20 5、-7.924 5、-3.495 7,P=0.000 0、0.000 0、0.000 9);经B点水平面周径,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342 4、-14.140 9、-7.220 5,P值均为0.000 0);经C点水平面周径,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96 1、-7.622 4、-3.637 7,P=0.000 0、0.000 0、0.000 6);经D点水平面周径,A组与B组、A组与C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46 0、-4.085 3,P=0.000 0、0.000 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4 2,P=0.800 1)。结论 男性青年的颌面三维数据与体质量指数具有相关性,结构光三维扫描是一种精确、比CT扫描更便捷的颌面轮廓三维数据采集方式,有助于提高临床及科研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