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及两指标联合(NLR-PLR)在甲状腺癌诊断及术后TSH抑制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9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0.5m U/L定义为治疗有效组,TSH≥0.5m U/L定义为治疗无效组,分析NLR、PLR等临床特征与甲状腺癌及术后TSH抑制疗效的关系,并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NLR、PLR等临床特征与甲状腺癌及术后药物疗效的关系,根据术前NLR、PLR值将其分为高值和低值并进行赋分,NLR-PLR评分0~2分。结果:甲状腺结节中恶性组NLR、PLR值显著高于良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中,NLR-PLR联合诊断曲线下面积(AUC=0.959)显著高于NLR、PLR单独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患者的AUC(0.759、0.725),且敏感度及特异度均显著增高;多因素分析显示TSH与术后治疗效果无显著相关性,体质指数(BMI)、NLR、PLR是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ROC分析中,区分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NLR的AUC=0.649,截断值为1.66,敏感度0.796,特异度0.548;PLR的AUC=0.698,截断值为159.656,敏感度0.926,特异度0.466;BMI曲线下面积0.70,截断值为24.78,敏感性度0.759,特异度0.630。NLR-PLR评分在TSH抑制治疗无效组中显著高于有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LR、PLR及NLR-PLR是预测甲状腺癌及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疗效的简单有效又有前景的一种方法,可为甲状腺癌术后个体化抑制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单位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