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价半月-隧道瓣技术应用于引导组织再生术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及临床和影像学效果, 为探索更微创、可靠、稳定的牙周再生治疗技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四门诊部就诊、经牙周基础治疗后口内至少1颗前牙区患牙存在邻面骨内袋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0例,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10例。试验组使用半月-隧道瓣技术, 对照组使用改良保留龈乳头切口技术进行引导组织再生术。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患牙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 CAL)、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 BI)、龈乳头退缩(papillae height loss, PHL)、骨袋深度(影像学检查中骨缺损的骨袋底至牙槽嵴顶的距离)等临床指标的变化及术后2周早期伤口愈合指数(early healing index, EHI)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PD[试验组治疗前后为(6.50±0.85)和(2.10±0.74)mm, 对照组治疗前后为(6.60±0.97)和(2.40±0.70)mm]、CAL[试验组治疗前后为(8.70±0.95)和(4.00±1.15)mm, 对照组治疗前后为(8.40±1.17)和(4.50±1.18)mm]、BI[试验组治疗前后为3.00(2.75, 3.00)和1.00(1.00, 2.00), 对照组治疗前后为3.00(2.00, 3.00)和1.00(0.75, 1.25)]及骨袋深度[试验组治疗前后为(4.71±0.95)和(-0.20±0.85)mm, 对照组治疗前后为(4.38±0.97)和(0.99± 0.80)mm]均有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6个月,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HL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2周EHI(1.30±0.48)显著优于对照组(2.10±0.99)(P=0.042)。试验组术后6个月骨袋深度改善程度[(4.91±1.18)mm]显著优于对照组[(3.39±0.95)mm](P<0.05)。试验组影像学硬组织修复率(1.05±0.17)显著高于对照组(0.78±0.14)(P=0.001)。两组治疗后PD、CAL、BI及PHL的改善程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月-隧道瓣技术应用于引导组织再生术安全、有效;该技术允许在骨缺损区进行过量植骨, 可更有效地获得硬组织再生并可能获得更好的术后美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