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史前时期所崇拜的“祖神”形象,为头戴羽冠、半人半兽或半人半鸟之状。人们将其雕刻于各种玉制礼器上,赋予这些礼器以神圣地位;或直接用玉石雕刻成神像,置于冠顶,以此显示拥有者的权威性。这便是最初的“皇”之形象和观念。殷商时期继承了此前的传统观念,崇尚以羽翎为饰的羽冠,并将之用作祖先神之冠冕。戴有羽冠的玉雕神像,常常作为贵族们的冠徽或佩饰;当时贵妇间还流行模仿羽冠的笄冠。商代甲骨文、金文“皇”字,乃羽冠之象形,本义指用羽翎装饰的冠冕,引申为威仪壮美。卜辞中常用作人名或方国名,也借为“彷徨”之徨。铜器铭文见有用其本义者。商代有凤字,但尚无“凤凰”观念,凤、凰分属不同事物用字。但皇与凤密切关联,并对后世中国文化影响匪浅。
-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