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世纪全球化语境下中外意识形态、政治局势和经济诉求等因素促使"南京大屠杀"系列电影在题材处理方式上由正面转为侧面,影片镜头的残暴指标直线下降,但是也越来越远离对历史惨剧的反思道路。新世纪以前的同类影片受困于"同质化",新世纪以后的同类影片则受困于"无关化",其典型特征就是以人物为中心背景化"南京大屠杀"。与《辛德勒的名单》相比,人物与事件的关系是相反的。如果未来的此类影片不明确反法西斯、反战的诉求,真正立足于反思,那么为"南京大屠杀"立碑的任务就永远无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