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发自先秦孔孟一系的观念前驱,“自由意志”在近代心学的演化中呈现其概念化的脉络。王国维的《原命》、梁漱溟的“意欲”(will)论文化哲学以及而后发生的“科玄论战”,使“自由意志”开始显题化。它有外在的触因,即与叔本华唯意志论的东传有关;又有本土的哲学根源,在心学观念史中有迹可循。往上追溯可至王门后学诸人。王艮的“造命”说在传统的“力命之争”中酝酿出对定命论的挑战,王栋、王塘南到刘宗周将“意”推演至本体的地位,以及将“意”与“志”相勾连的尝试,使“良知”论翻出了新面向。从词汇研究观念史来看,“意志”乃一个日语激活词,其在近代的诞生,应该获得超越语文学的部分解释。梁漱溟之后,熊十力提示以康德的“自由意志”绾合本体论与伦理学的哲学路径。熊氏传人牟宗三以“良知是呈现”为纲,将“自由意志”收纳为“良知”之一大属性,并将其转变为“智的直觉”课题,助成其建构“道德的形而上学”。“自由意志”的显题化和概念化,扩张了传统哲学的问题域,也深化了对于主体能动性的认识。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