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尽管《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对"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有相关阐述,后世对此语亦有一些阐发,但表述均不够清晰。根据《内经》《难经》并结合历代医家释义及相关研究进行分析,认为"春夏刺浅,秋冬刺深"可从时间针灸学、体质、得气等角度来认知。"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提示针刺顺应四时之气,是得气的外在环境基础;重视患者体质,辨体针刺是针刺得气的内在环境基础,而以病机为核心的针刺辨治思路则强调病位深浅、病性阴阳、病程长短在得气中的关键作用。因此,临证针刺只有重视得气,达到"气至",才能尽可能地做到"调整阴阳,以平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