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村庄公共性是在个体化时代推进乡村建设的核心议题之一。G村祠祭仪式的重建,呈现了公共性需求引发祭祖行动嬗变的基本过程。现代社会结构变迁,引发了宗族式微和信仰退隐,导致传统公共性消解;农民主体为了获得稳定的归属需求,对传统祖先崇拜元素进行抽取重组,并予以改造扩大,再生产了新的以祠祭仪式为媒介,以长幼有序、互惠互助、互谅互让的公共道德为基石的公共体系。新的公共体系在为农民提供持续的身份归属,实现个体对社会系统的"再嵌入"的同时,也弱化了宗族的中心-边缘结构和政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