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湿论治泄泻的历代中医文献诠析

作者:谢慧; 陆敏*
来源:现代中医药, 2019, 39(03): 13-15.
DOI:10.13424/j.cnki.mtcm.2019.03.005

摘要

泄泻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早在《内经》中就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的论述,此后历代医家对其的研究不断充实,逐步形成"以湿论治泄泻"的治则大法。先秦两汉时期是泄泻病研究的初始阶段,《内经》阐述了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即"湿盛则濡泻",但没有记载具体的遣方用药。金元时期是泄泻病研究的重要时期,认为各种证型泄泻都与湿邪有着密切关系,还提出"通利小便"为上策,此意"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明清时期对泄泻病的研究日趋丰富,可从湿热、暑湿、寒湿的角度来辨证施治,且不能过早使用固涩收敛之剂,常用茯苓、陈皮、厚朴、白术、泽泻等祛湿药,指出"无湿不成泄"。因此,利湿是治疗泄泻病的重要大法。诠析历代文献,旨为泄泻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