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索跆拳道运动员前横踢动作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差异性。方法:采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台和Deado电子护具计分系统,采集13名跆拳道运动员前横踢动作下有效得分时髋、膝、踝关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使用Visual3D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逆向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并对结果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1)进攻腿:髋关节屈曲力矩峰值、膝关节伸展力矩峰值优势侧大于非优势侧(p<0.05),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优势侧大于非优势侧(p<0.01),髋关节伸展力矩峰值、外展最大角度非优势侧大于优势侧(p<0.01)。(2)支撑腿:髋关节屈曲幅度、屈曲功率峰值、外展功率峰值优势侧大于非优势侧(p<0.05),髋关节外展力矩峰值、膝关节伸展力矩峰值优势侧大于非优势侧(p<0.01),髋关节伸展角速度峰值、踝关节跖屈力矩峰值非优势侧大于优势侧(p<0.05),髋关节外展角速度峰值、膝关节屈曲力矩峰值、踝关节旋外角速度峰值非优势侧大于优势侧(p<0.01)。(3)进攻腿击打力度值及进攻腿和支撑腿垂直地反力峰值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攻腿击打速度优势侧大于非优势侧(p<0.01)。结论:在选取的评价指标中差异性p<0.05占13.5%、p<0.01占19.2%。优势侧进攻腿膝关节具有更好的运动表现,而非优势侧则进攻腿的不足需要支撑腿进行动作补偿。训练中可通过补偿性锻炼来提高双侧下肢的对称性,加强非优势腿的进攻和左右两侧腿交替击打协调性训练。在电子护具判罚计分下前横踢动作的击打力度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性,运动员可有目的性地控制击打的力量,降低单次击打的体能消耗,确保在比赛过程中保持最高效的身体状态。
-
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国家体育总局; 西北工业大学;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