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椎体退变性腰椎侧弯(DLS)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和分布规律, 为骨水泥螺钉的选择性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95例DL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其中男20例、女75例, 年龄(63.3±6.5)岁。于脊柱X线全长片上测量患者Cobb角、冠状平衡距离(CBD)值, 统计患者冠状位失衡分型例数。选择患者主弯和代偿弯内椎体前缘皮质后方2 mm、椎体中部和椎骨后缘皮质前方2 mm三个层面的CT冠状面重建图像, 于椎体松质骨部分选择最大可能的椭圆形区域作为骨密度Hounsfield units(HU)值测量兴趣区, 取三个层面测量的平均值作为相应椎体的骨密度HU值, 同样方法分别测量椎体凸、凹侧的HU值;以L1≤110 HU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观察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 并按观察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骨密度组和骨质疏松组两组, 进而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观察全组患者主弯与代偿弯内椎体HU值, 以及主弯和代偿弯内各椎体及其凸凹两侧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结果全组95例患者Cobb角为25.5°±11.1°, CBD为(22.8±18.7)mm, 冠状位失衡为A型者74例、B型12例、C型9例。骨密度正常58例(61.1%), 骨质疏松37例(38.9%);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45.3%(34/75), 高于男性的15.0%(3/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0,P<0.05)。正常骨密度组和骨质疏松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Cobb角、CBD、侧弯方向、冠状位失衡分型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主弯与代偿弯内椎体HU值:L1为(122.2±45.0)HU、稳定椎为(124.7±44.8)HU、中立椎为(120.9±42.9)HU、上端椎为(124.3±46.1)HU、顶椎(134.4±49.4)HU、下端椎(153.3±63.8)HU、L5椎(169.8±75.8)HU。主弯内各椎体的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与L1椎体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代偿弯内L5椎体的骨质疏松发生率则低于主弯的L1椎体, 分别为17.9%(17/95)和38.9%(37/9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49, P<0.05)。L5椎体、下端椎、顶椎的凸侧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凹侧,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上端椎、中立椎、稳定椎凸凹两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LS患者中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8.9%, 女性患者的发生率更高。代偿弯内椎体骨质疏松发生率低于主弯内椎体, L5椎、下端椎和顶椎凸侧是骨质疏松的好发部位。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