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早产儿骨密度及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结果,旨在了解早产儿骨营养情况,为临床指导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01-01-2018-08-31天津市滨海新区妇女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规律随访的415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收集矫正月龄3、6和12个月时的BALP及超声骨密度数据,采用χ2检验及秩和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早产儿在矫正月龄3、6和12个月时BALP阳性率分别为34.7%、23.4%和16.0%。在矫正月龄<12个月骨密度Z值中位数均<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83.06,P<0.001。不同性别早产儿在各个矫正月龄BALP及骨密度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高危组和低危组早产儿在矫正月龄3和6个月时BAL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867和8.519,P值分别为0.003和0.004;在矫正月龄12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98,P=0.054。高、中和低危早产儿在矫正月龄3和6个月时骨密度Z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11.841和8.071,P值分别为0.003和0.018;在矫正月龄12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727,P=0.256。结论早产儿BALP阳性率在婴儿期随着矫正月龄的增加逐渐下降,骨密度Z值婴儿期大多处于较低水平,骨营养状态并不理想,尤其中、高危早产儿。矫正月龄<6个月的骨营养状态应引起重视,需加强早期监测及管理。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