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的文学论述及其学术史意义探析

作者:邱培超
来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22(02): 107-116.
DOI:10.19411/j.cnki.1007-7030.2018.02.014

摘要

宋、明道学传统下的文学论述以"文以载道"为主轴,"六经皆文"的主张则将道学、经学与文学紧紧绑束,使文学失去其独立地位。焦循于此传统下却主张知识各还其体,各代还其各代,分开独立视之。因此,焦循沿袭《汉志》以"诗赋"命名文学之作,且厘清"集部"之内涵,而不与辞章诗赋等文学之作混淆。如是的理念具体落实于晚年所亲自编纂的《易余籥录》,亦展现清儒实事求是的学术理念。另一方面,在诗赋辞章之学的知识体系中,焦循勾勒出一条从《楚辞》经汉赋、魏晋五言诗、唐代近体诗、宋词、元曲到明清时文的韵文源流,并宣明"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的主张。如是的主张,成为近代中国建构文学史的潜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