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法国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有许多理论家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德里达、拉康、罗兰·巴特、索莱尔斯、克里斯蒂娃等。德里达界定各种传统的西方形而上学的关键在于揭示语言和文字间不稳定的边缘。在这个意义上,汉语真正构成了西方的语言结构的“外部”:但这并非是一种对立或互斥意义上的外部,而是真正游弋于语言内部的开放的、异质性的维度。汉字也成为德里达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重要手段。拉康在其1962年和1971年间的研讨班上多次讨论过汉语。汉字的结构特点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虚和实、阴与阳等,对拉康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启发。罗兰·巴特的“中性”之思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独特影响。索莱尔斯主编的《原样》(Tel Quel)杂志曾有过一段突出的“中国时期”。他本人的文学创作中也糅进了《周易》八卦和汉语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