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利用三种国际常用的再分析资料驱动WRF模式,并结合2013年6月21-30日的实际观测资料,对模式中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和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在青藏高原鄂陵湖、扎陵湖以及纳木错湖区域的感热、潜热等陆-气相互作用参量进行了适用性评估。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模拟研究区域感热和潜热通量以及2 m温度的日平均变化特征,但是对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峰值均存在一定的高估现象。在扎陵湖、鄂陵湖区域,模式对草地下垫面潜热的模拟Case8(RUC+YSU+FNL)的模拟效果最好,RMSE值为27.16 W·m-2;对于草地感热和草地2 m高度气温的模拟Case10(CLM+YSU+NCEP-2)效果最好,RMSE分别为29.01 W·m-2和1.41℃;对于湖面2 m高度气温的模拟Case5(RUC+YSU+FNL)效果最好,RMSE最低值为1.18℃;整体而言,Case 10的RMSE归一化指数为1.70,是扎陵湖、鄂陵湖地区11组试验中整体模拟性能中相对较好的试验方案。在纳木错湖地区,模式对草地下垫面潜热的模拟Case6(SLAB+YSU+FNL)的效果最好,RMSE最低值为16.11 W·m-2;对于草地感热的模拟Case8的模拟效果最好,RMSE最低值为42.93 W·m-2;对于草地2 m高度气温的模拟Case7(Noah+YSU+FNL)效果最好,RMSE最低值为0.69℃;整体而言,Case 1(CLM+YSU+FNL)的RMSE归一化指数为1.0,是纳木错地区11组试验中整体模拟性能中相对最好的试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