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SDDR-UC)造模和给药不同阶段大鼠血浆中差异代谢物的变化,以及参苓白术散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造模阶段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SDDR-UC组和单纯UC(P-UC)组。在给药阶段,对上述2个不同模型给予参苓白术散治疗。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对造模及给药结束后大鼠血浆进行检测,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正离子模式:0~2 min,99%A;2~9 min,99%~73%A;9~10 min,73%~44%A;10~13 min,44%~38%A;13~19 min,38%~28%A;19~21 min,28%~2%A;21~23 min,2%A;23~25 min,2%~10%A;25~27 min,10%~99%A。负离子模式:0~2 min,85%A;2~3 min,85%~65%A;3~5.5 min,65%~44%A;5.5~8 min,44%~25%A;8~10 min,25%~2%A;10~16 min,2%~85%A);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检测,采集范围m/z 50~1 000。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探索2个UC模型组大鼠在不同阶段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对已鉴定的代谢物通过MetaboAnalyst 5.0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造模阶段鉴定出了16个潜在生物标志物,其中2个模型组大鼠共有11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主要影响了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通路。给药阶段筛选鉴定出23个潜在生物标志物,其中2个模型组共有3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此外,SDDR-UC和P-UC模型大鼠中发生显著变化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还分别有11、9个,主要影响了嘌呤代谢、磷酸戊糖途径、嘧啶代谢、视黄醇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类固醇激素合成6条通路。结论:大鼠造模和给药阶段均出现了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通路,呈现出动态变化过程,且参苓白术散对SDDR-UC大鼠的治疗作用可能与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激活法尼醇X受体(FXR)、增强细胞色素P450的表达有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