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的安全性分析

作者:何炎炯; 马腾辉*; 朱苗苗; 黄小艳; 邝颖仪; 王怀明; 秦启元; 黄斌杰; 汪建平
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9, (11).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外科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外科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期间收治的有明确放射治疗史、临床确诊为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且经外科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排除非手术治疗或仅行肠粘连松解术者。术前完善常规检查并全面评估患者病情,根据患者肠梗阻程度及进食情况制定相应的营养支持策略和保守治疗方式。手术方法:一期行肠管切除及肠吻合,即争取完整切除病变肠管后根据肠管的解剖位置行肠吻合术。对于术前全身状况较差、难以耐受手术的患者,行分期手术,即肠造口,术后予肠内营养治疗;二期行肠造口还纳和肠管吻合,对于无法行造口还纳的患者,则行永久性造口;对于腹腔严重粘连、肠管难以分离的患者,行肠粘连松解后行肠造口术或行短路手术。对于原发肿瘤转移或复发的患者,选择肠造口术或短路手术。观察指标包括:术后30 d内或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各种并发症的总和,按照国际通用的Clavien-Dindo外科并发症分级进行分类;术后30 d死亡率;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恢复肠内营养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结果 7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10例,女性63例,年龄34~80(中位数为54)岁。术前评估结果显示:肠狭窄61例,肠梗阻63例,肠穿孔11例,肠瘘20例,肠出血3例,腹腔脓肿6例,其中64例患者(87.7%)并发多个并发症;原发肿瘤复发或转移的患者共15例。全组有65例(89.0%)接受术前营养支持治疗,其中35例接受完全肠外营养,30例接受部分肠外营养,其中有3例经空肠营养管提供营养;术前营养支持治疗时间为8.5(6.0,16.2)d。一期行肠管切除率为69.9%(51/73),一期造口率为23.3%(17/73)。行肠管切除的患者中,肠管切除长度为(50.3±49.1)cm。行肠管吻合的患者中,手工吻合4例,器械吻合41例;侧侧吻合36例,端侧吻合5例,端端吻合4例。39例(53.4%)共发生80例次术后并发症,有20例(27.4%)发生39例次中重度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Ⅲ~Ⅴ级),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2.7%(2/73)。术后30 d病死率为2.7%(2/73),2例均为术后吻口漏引起腹腔感染、感染性休克,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全部患者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13(11,23)d,术后恢复肠内营养时间为(7.2±6.9)d,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为(6.3±4.2)d。结论 手术治疗、尤其是病变肠管切除一期吻合治疗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安全可行。明确肠管切除范围、合理选择吻合口的解剖位置及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