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与安贝托·艾柯是意大利电影符号学的代表人物,从1965年意大利佩萨罗“新电影节”开始,他们与法国的罗兰·巴特、克里斯蒂安·麦茨共同构成国际电影符号学交流与论争的核心。帕索里尼的电影符号学参照了皮尔士的“一般符号学”,摆脱了麦茨致力于创建的电影与书写语言的类比模型及其与索绪尔语言学的内在联系,而重新在巴赞的电影影像与现实关联的意义上论述“电影语言”,这从电影符号学的主流视角看来是一种“逆转”。帕索里尼由此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书面语言”的思想,本文从其代表性论文《诗的电影》出发,探讨帕索里尼如何从“诗的电影”这一特殊的命题中发展了“电影语言”的本体论,而不是字面上可能延伸的“诗的电影”与“散文电影”的对立,并从几个关键性电影文本与电影时刻分析这种电影本体论思想跟白话现代主义的对话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