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首次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and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 EGVB)治疗后3个月再出血的预测因子, 以及不同治疗方式对再出血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首次发生EGVB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接受治疗后进行3个月的观察, 收集患者再出血情况, 以及首次出血治疗后的门静脉流速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等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再出血相关预测因子的效能。结果 33例首次发生EGVB的患者中, 治疗后3个月的再出血率为42%(14例), 其中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患者发生再出血1例(1/8), 内镜治疗后再出血10例(10/19), 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后再出血3例(3/6), 不同治疗组间再出血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53, P=0.17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首次出血治疗后的门静脉流速[比值比(odds ratio,OR)=0.21,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0.05~0.93, P=0.039]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OR=1.53, 95%CI 1.02~2.30, P=0.040)是3个月发生再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当首次出血治疗后的门静脉流速临界值为19 cm/s时, 预测患者3个月发生再出血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6, 灵敏度为92%, 特异度为61%。结论在首次发生EGVB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 治疗方式与3个月再出血的关系可能不大, 而治疗后门静脉流速≤19 cm/s是3个月发生再出血的主要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