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和CT特征预测浸润性腺癌(IAC)周围脉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0例经术后病理确诊IAC患者,其中65例LVI(+)、125例LVI(-),按照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134例,46例瘤周LVI(+)、88例瘤周LVI(-)]和测试集[56例,19例瘤周LVI(+)、37例瘤周LVI(-)]。对临床及CT表现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IAC瘤周LVI(+)的独立预测因素,构建临床-CT模型。分别基于瘤灶(GT)、肿瘤-瘤周过渡区(GPT)及瘤周区(PT)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以其最佳者构建影像组学模型(模型GT、模型GPT和模型PT),并筛选最佳影像组学模型;基于最佳模型影像组学评分与临床、CT独立预测因子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预测IAC瘤周LVI的效能;以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校准度,以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 年龄、术前癌胚抗原水平及毛刺征均为IAC瘤周LVI(+)的独立预测因子(P均<0.05)。模型GPT为最佳影像组学模型。联合模型在训练集的AUC高于临床-CT模型(0.90 vs. 0.82,P=0.01)及模型GTP(0.90 vs. 0.83,P<0.01),在测试集中的AUC高于临床-CT模型(0.87 vs. 0.74,P=0.01)而与模型G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7 vs. 0.79,P=0.20)。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临床-CT模型与模型GTP的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临床-CT模型、模型GPT及联合模型的校准度均较高。阈值取0.01~0.90时,联合模型的临床净效益更大。结论 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和CT特征可有效预测IAC瘤周LVI。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