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唐詩僧皎然的詩學理論著作《詩式》中提出詩歌之"五格"説,其最高一格爲"不用事",即以能獨抒胸臆,不尋章摘句鋪陳古事典故爲詩歌創作的最高境界。這一文學審美意識的形成,可以尋得道家的莊子和佛教的禪宗的思想淵源。晚近五四時期胡適、陳獨秀等開啓的白話文運動,也有倡"不用典"、反對"雕琢的阿諛的鋪張的空泛的貴族古典文學"等理念,這與皎然的"不用事"説異曲同工,具有一致的文化思想取向。同時,從白話文文體本身的發展源流上看,可溯源至禪宗語録的形成,因此,"五四"白話文運動絶非是所謂"全盤西化"的産物,自有其莊禪文化傳統的思想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