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出现急性肺水肿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早期应用机械辅助肺通气对于住院期间死亡率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就诊于天津市胸科医院CCU病房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入选患者接受急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并根据病变特点完成急诊PCI,根据应用辅助通气类型分为侵入性机械辅助通气(IMV)组和非侵入性辅助通气(NIV)组。调查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流动力学指标、住院期间死亡率,分析IMV对于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8.2%,83.5%的CS合并急性肺水肿。接受IMV患者造影结果示TIMI血流0-1级的比例明显高于NIV(P<0.05),IMV组的Ph值、氧分压明显低于NIV组,乳酸水平高于NIV组(P<0.05);IMV组的IABP使用时间、辅助通气时间短于NI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V组与NIV组比较术后即刻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平均动脉压(MAP)值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IMV组术后3 h、6 h、12 h、24 h CVP、PAP、PCWP均低于NIV患者(P<0.05);IMV组MAP术后3 h、6 h、12 h均高于NIV患者(P<0.0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接受IMV死亡率33.33%,接受NIV死亡率4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2,P=0.52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FMC时间过长、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术后TIMI血流<3级为AMI发生CS院内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而使用IMV未增加患者死亡风险(P=0.629,95%CI:0.117~34.837)。结论 AMI合并CS出现急性肺水肿的患者,早期行急诊介入治疗,置入IABP的同时,在基础麻醉状态下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采用中等水平的PEEP模式,可以明显增加患者的生存获益。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