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探讨不同的标记方法对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和花?(Hemibarbus maculatus)的适用性,对鱼体进行铁环标记、"T"形标记、切鳍标记、可见植入性荧光胶体标记(visible implant elastomer,简称VIE)和被动集成应答器标记(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简称PIT),试验各组均以混养的模式培养,混养半年后,分析各组的生长、存活率、标记成功率、效果等情况。结果表明,除"T"形标记组外,其他各试验组黄尾鲴的平均体质量与平均体长都有所增加;除切鳍组和PIT组外,其他3个试验组花?的平均质量与平均体长都有所下降。黄尾鲴的总存活率与平均存活数都表现为荧光标记> PIT标记>切鳍标记>"T"形标记>铁环标记,花?的总存活率与平均存活数都表现为切鳍标记> PIT标记>荧光标记>"T"形标记>铁环标记,其中荧光、切鳍和PIT组的总生存率和标记成功率达90%左右。铁环和"T"形标记易造成伤口腐烂,标记效果差;切鳍组效果具有时间性;荧光标记组和PIT组效果好,荧光标记价格便宜,而PIT标记价格昂贵。综合分析认为,荧光标记可作为黄尾鲴和花?大规模标记增殖放流的一种可行的方法。
-
单位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上海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