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作者:潘勤; 金红; 李婧; 姜支农; 姚云斌; 胡金飞; 李达; 金梅; 潘宏铭
来源: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3, 29(08): 1530-1536.

摘要

目的:为了进一步阐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有必要建立CML动物模型。方法:首先改进逆转录病毒包装技术,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改变以下条件之一,如质粒的质量、包装细胞的状态、转染当天包装细胞的密度等,进行病毒滴度的测定,优化实验条件后进行后续实验。实验组为BCR/ABL(含BCR/ABL融合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组小鼠。供体小鼠经5-氟尿嘧啶(5-FU)预处理后,骨髓细胞经p210 BCR/ABL逆转录病毒上清感染,感染的骨髓细胞经尾静脉注射给经致死剂量X光照射的受体小鼠。观察移植后BCR/ABL组小鼠的活动情况、发病鼠外周血和骨髓的细胞形态、肝脾病理改变等。同时观察MigR1(逆转录病毒空载体)组小鼠。结果:通过提高质粒的质量、改善包装细胞的状态、优化转染当天包装细胞的密度等,提高了病毒的滴度,用于小鼠移植模型实验。BCR/ABL组小鼠均于移植后19~25 d发病死亡。发病时外周血及骨髓均见中晚幼及成熟粒细胞大量增生,肝脾肿大伴正常结构破坏及大量粒细胞浸润。MigR1组小鼠均无发病。结论:通过改进逆转录病毒包装技术,提高包装病毒的滴度,我们在体外将BCR/ABL转入小鼠骨髓细胞并移植入受体小鼠,成功建立了类人CML小鼠模型。

  • 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