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三十年代,孙瑜、费穆、吴永刚等导演的电影理论和创作实践与中国文艺抒情传统密不可分,尤其受到文人画的深刻影响,着意营造"看不见"的"空气"和"氛围"。通过对中西方文艺理论抒情话语的追溯,本文指出早期中国电影的文人意趣和抒情声音不仅是一种形式和风格,更意味着一种政治与道德实践,其中裹挟着时代的幽微意识,纠结着"情"与"史"、个人与时代、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和角力,彰显了早期中国电影现代性的另一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