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肝癌介入治疗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临床作用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肝癌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介入治疗前和治疗后7d的时间点对患者行常规平扫和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扫描,观察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测定并比较在不同的扩散敏感梯度值(b值)下肿瘤区域的平均ADC值。结果肝癌病灶位置呈中高信号或者高信号,治疗结束一周之后,T2WI上病灶区域的内有点状或者片状低信号,DWI上以低信号为主。治疗前后的肿瘤组织体积分别为(203.92±121.88)cm3和(146.38±118.29)cm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且P<0.05。b=1000s/mm2和1300s/mm2的时候,图像质量较差,无法测量得到准确地ADC值。b=50s/mm2和100s/mm2时,治疗前后的平均AD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300s/mm2、500s/mm2和700s/mm2时,平均ADC值随着b值得升高而升高,且治疗前后的平均ADC值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够对肿瘤形态的微观变化进行有效的反映,选择合适的扩散敏感梯度值选择能够获得较好的信号对比度,可以通过对细胞密度、肿瘤血管密度等的变化情况反映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的病理生理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