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瘀”理论探讨补肾活血法治疗Ⅱ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荆警提; 周锦; 张鑫; 姜皓铭; 赵志恒; 张霖; 王志强; 刘德华; 张卫红; 张军波*
来源:天津中医药, 2022, 39(09): 1118-1122.
DOI:10.11656/j.issn.1672-1519.2022.09.09

摘要

[目的]探讨“虚、瘀”理论指导下补肾活血法治疗Ⅱ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0年6月—2021年3月,纳入单侧股骨颈或股骨粗隆间新鲜闭合骨折行内固定治疗的老年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术后第1天开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强骨活血汤口服,对照组按3期辨证口服中药,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6个月拍摄髋部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术后3个月、6个月检查L1-4和健侧股骨颈骨密度,骨代谢指标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骨钙素(N-MID)。术后6个月评估髋关节功能、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1-4骨密度比较,术后3个月和6个月,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健侧股骨颈骨密度比较,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治疗组T-PIN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TX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I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对照组Harri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组生活质量水平健康描述系统(EQ-5D)指数和健康刻度尺(EQ-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法可促进Ⅱ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愈合,改善骨密度,调控骨代谢,提高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水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