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阴洞遗址是云南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洞穴墓地,开展大阴洞遗址晚更新世以来的生态环境变迁及人类活动历史研究,对探讨中国西南地区古人类活动及其环境适应性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沉积学原理结合粒度指标分析,还原了大阴洞地层沉积演变过程,解释了地层年代倒转现象,复原了原始沉积物被片流搬运再沉积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利用孢粉、炭屑指标分析研究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大阴洞剖面深度为269 cm,AMS14C测年结果显示剖面原始沉积年代大致为>45473 cal.a B.P.至(851±71) cal.a B.P.;剖面沉积物孢粉、炭屑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MIS3阶段以来森林植被资源丰富、气候变化显著,至少在4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活动。MIS3阶段植被面貌变化明显,早期以落叶乔灌木林为主,中期主要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晚期则以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气候经历了凉湿-冷-暖湿的变化,炭屑浓度指示人类活动强度总体由弱到强;末次冰消期至全新世早期植被面貌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气候温和,人类活动强度较弱;全新世晚期森林植被主体为落叶阔叶乔灌木,气候虽然偏凉干,但古人类已开始经营稻作农业,完成了生业模式、生存策略的改变。本研究为中国西南地区MIS3阶段以来的生态环境、气候变迁及其对早期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深人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