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减施模式对不同穗型迟熟中粳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作者:张小祥; 邵士梅; 赵步洪*; 张耗*; 季红娟; 肖宁; 潘存红; 李育红; 吴云雨; 蔡跃; 刘建菊; 吉春明; 张秀琴; 刘广青; 周长海; 黄年生; 李爱宏
来源: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03): 278-294.
DOI:10.16819/j.1001-7216.2022.211003

摘要

【目的】阐明氮肥减施关键时期和适宜减施量对不同穗型迟熟中粳水稻的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以大穗型品种(丰粳 3227)、中穗型品种(淮稻 5 号)和小穗型品种(扬辐粳 8 号)为材料,设置 12 种氮肥处理模式,即不施氮(0N)、当地常规施氮(CN,300 kg/hm2)、基肥减总氮 10%与 20%(BN10、BN20)、分蘖肥减总氮 10%与 20%(TN10、TN20)、促花肥减总氮 10%与 20%(SPN10、SPN20)、保花肥减总氮 10%与 20%(SNN10、SNN20)和均衡减氮 10%与 20%(AN10、AN20)。【结果】减氮处理下大穗型品种丰粳 3227、中穗型品种淮稻 5 号和小穗型品种扬辐粳 8 号产量整体降幅分别为 6.17%、7.67%和 7.81%,尤以减氮 20%降幅最大,其中,丰粳 3227、淮稻 5 号和扬辐粳 8 号在 SPN10、AN10和 SSN10处理下产量降幅分别为 0.17%、0.79%和 0.23%,与 CN 相比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在相同减氮模式下,产量降幅最高的为小穗型品种,其次是中穗型品种,最后则为大穗型品种。减氮降低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但提高了结实率。减氮处理后有效穗数对大穗型品种丰粳 3227 的产量促进作用最大,每穗粒数则对中穗型品种淮稻 5 号和小穗型品种扬辐粳 8 号产量的贡献最大。减氮处理降低了氮素转运量和穗部氮素积累量,提高了氮素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减氮模式下大穗型品种丰粳 3227、中穗型品种淮稻 5 号、小穗型品种扬辐粳 8 号分别在 SPN10、AN10、SSN10处理下的氮肥利用效率指标总体优于其他处理。【结论】大穗型品种在促花肥适量减氮、小穗型品种在保花肥适量减氮及中穗型品种均衡减氮处理下达到减氮不减产并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适量减氮能够调节不同穗型水稻群体的生长特性以实现产量稳定,但过量减氮使水稻群体自身的产量调节效应变弱。

  • 单位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扬州大学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