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病害发生与其真菌群落结构变化关系研究

作者:柏秋月; 邓百万*; 解修超; 张彩妮; 刘兰兰; 袁敏谦
来源:河南农业科学, 2021, 50(01): 92-100.
DOI:10.15933/j.cnki.1004-3268.2021.01.011

摘要

研究天麻健株及病株内真菌群落结构差异,为查明天麻病害的发生机制提供线索。利用传统培养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天麻健株及病株块茎内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培养法分析结果表明,健株及病株天麻块茎真菌共涵盖3门14属,其中健株天麻中存在木霉属(Trichoderma)、踝节菌属(Talaromyces)等8个属;病株天麻中存在枝孢菌属(Cladosporium)、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镰刀菌属(Fusarium)等10个属。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共获得1 692个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通过对物种进行分类可知,在门水平上,健株及病株天麻块茎的真菌主要类群基本一致,主要有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等,但健株和病株天麻各类群真菌相对丰度存在明显差异;在属水平上,健株与病株天麻块茎真菌群落组成及相对丰度差别很大,其中,土赤壳属(Ilyonectria)、柔膜菌属(Helotiales)和镰刀菌属(Fusarium)可能是引起天麻病害的致病菌群。可见,传统培养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2种方法均显示健株与病株天麻内真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天麻病害发生与其内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相关,提示可通过早期添加优势益生菌防控天麻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