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远期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999年1月至2008年6月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施行的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机械瓣双瓣膜置换术、且完成了术后≥5年超声心动图评价的204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60例,女144例;年龄1574(48.42±11.00)岁。术后随访时间513(6.34±2.05)年。观察所有患者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左心房径(LA)、左心室径(LV)明显缩小(P<0.05),右心室径(R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增加(P<0.05)。以二尖瓣狭窄为主的患者术后LA、LV、左心房面积(LAA)、左心房容积(LAV)、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MPGmv)、二尖瓣速度时间积分(VTImv)及二尖瓣压力降半时间(PHTmv)均明显减小或降低(P<0.05),而二尖瓣有效瓣口面积(EOAmv)、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mv)明显增加(P<0.05);以二尖瓣反流为主的患者术后LA、LV明显缩小(P<0.05)。以主动脉瓣狭窄为主的患者术后LV、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主动脉瓣最大前向血流速度(Vav)及平均跨瓣压差(MPGav)均明显减小或降低(P<0.05),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EOAav)、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av)明显增加(P<0.05),而左室后壁厚度(LVPW)变化不明显(P>0.05);以主动脉瓣反流为主的患者术后LV、LVM、LVMI、EOAav及EOAIav均明显减小(P<0.05),而Vav、MPGav明显增加(P<0.05)。在二尖瓣部位,与置入25 mm瓣膜患者相比,置入27 mm瓣膜患者Emv、MPGmv及VTImv均较低(P<0.05);在主动脉瓣部位,与置入21 mm瓣膜患者相比,置入23 mm瓣膜患者Vav、MPGav及VTIav均较低(P<0.05)。术后远期二尖瓣部位中度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PPM)38例(21.3%),重度PPM 4例(2.3%);术后远期主动脉瓣部位中度PPM 50例(24.5%),重度PPM 43例(21.1%)。接受三尖瓣成形术的患者其术后远期三尖瓣反流(TR)程度构成比明显改善(P<0.05),而未接受三尖瓣成形术患者其术后远期TR程度构成比明显恶化(P<0.05)。结论与术前相比,双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远期的左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但远非正常;与二尖瓣部位相比,主动脉瓣部位PPM的问题更为突出;由于术后远期TR残流或加重的情况较为普遍,左心手术时积极考虑同期三尖瓣成形手术是必要的。

  • 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