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青年学生史是中华民国史和中共党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资助制度则反映了社会建设与财政系统的效能。辛亥革命后,新式学校体制次第建立,包括了经费来源、奖助设定与政治导引的多元要素。北伐建政之后,国民党当局建立了初步的学生资助体系。经抗战之际对流亡学生的救济实践,形成了政府拨款与民间募集的经费结构。解放战争时期的学生运动与教育救助之间,呈现出一种互动的联系。1947—1949年,天津市政府发起了奖助运动,安置清寒学生与逃亡学生,以应对学潮四起和中共策动。国民党当局压制学生运动与奖助学生的实践,效果不彰且有激化矛盾之势。以小观大,在政党博弈、争取青年与组织建设的张力中,构成了国民党败亡而中共革命成功的微观阐释。
- 单位